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研究報告曾指出,全球人均每周攝入5克“微塑料”,相當于吃了一張信用卡。
一年當中,全球人均攝入的“微塑料”多達250克,即半斤。這么算,十年攝入的就是5斤!
什么是“微塑料”?
就是微小的塑料顆粒,粒徑最多不超過5毫米,有的達到微米、納米級,肉眼看不到。
丟棄的塑料瓶,回到我們胃里
微塑料從哪來?大多是塑料垃圾。
用過即棄的塑料瓶、塑料袋、塑料吸管,或是被沖到江河里,或是被埋在地下,經過長期日曬、海浪拍打或風化,就會逐漸破裂,成為碎片。
化纖衣服的纖維,每次被清洗都會大量脫落,還有牙膏、洗面奶里的磨砂顆粒,也會隨著下水道,被排入海里,四處游蕩。
小魚吃微塑料,大魚吃小魚,我們吃大魚。微塑料便潛入我們體內。
此外,塑料瓶、塑料外賣盒等,也可能釋放微塑料顆粒,污染它們所裝的食物、礦泉水。
國外有研究證實,人們攝入了微塑料。
2018年,歐洲消化醫(yī)學會腸胃病學學術會議上,有研究人員指出,他們檢測8位受試者的糞便,其中發(fā)現(xiàn)了微塑料,種類多達9種,其中包括食品包裝用的聚丙烯。
為管理塑料,我國做了什么?
近年來,發(fā)達國家都在“限塑”:如美國,禁止在化妝品中添加微塑料,英國則開征塑料袋稅。我國呢?
·1999年:禁止一次性發(fā)泡塑料餐具的生產與銷售,2013年解禁。
·2007年:發(fā)布“限塑令”,零售場所不再免費提供塑料袋。
·2017年:原環(huán)保部將“添加塑料微珠的化妝品和清潔用品”“塑料微珠添加劑”列入“高污染、高環(huán)境危險”產品名錄。
攝入微塑料,對人體有害嗎?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的報告曾指出,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,飲用水中的微塑料會危害人體健康。
但這顯然不足以讓人心安。微塑料對人體的影響,還存在很多疑點,有待研究。
比如,雖然部分微塑料會隨著糞便排出,但是否還有少量微塑料,會殘留、積聚在人體內,引起炎癥等問題?
部分塑料制品中,含有內分泌干擾物,如果它們長期存在于人體內,是否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(tǒng)?
微塑料可以攜帶細菌、病毒,吸附重金屬、有機污染物等,又是否對人體有害?
國家海洋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指出:
“其潛在的影響不容小視,因為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顆粒,還可以繼續(xù)分解,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?!?/p>
連鹽里都有塑料!怎么避?
想完全避開微塑料,幾乎不可能。
如今,不僅全球大陸、海洋表層,連深海、極地、高原,也有微塑料的蹤影。
海洋里,塑料垃圾之多,足夠堆成一座垃圾島。眾多魚蝦貝類,都可能以微塑料為食。
我們天天都不能缺的鹽、自來水,基本來自江河湖海,更不能幸免。
土壤里的微塑料,可能進入植物根系、莖葉;甚至空氣中,也可能彌漫著微塑料顆粒。
不過,有些含微塑料的食物,并非不可或缺,少吃一些,或許可以減少微塑料攝入。
華東師范大學的研究者,曾購買了15種食鹽進行檢測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所有樣品均含有微塑料。
其中,海鹽所含的微塑料最多,達到每公斤550~681塊微塑料,其次是湖鹽,再次是井礦鹽、巖鹽。
該校的李道季教授,是國內最早開展海洋環(huán)境中微塑料研究的專家。他指出,對研究結果無須過分恐慌,一方面,按照人們的食鹽量,攝入的微塑料并不多,另一方面,“微塑料同樣可能存在于其他國家或地區(qū)的食鹽中”。
雙殼貝類中的貽貝,屬于濾食性生物,會被動吸收海水中的污染物,被視作海洋污染物的指示生物。
華東師范大學的一篇博士論文顯示,對上海9種海產雙殼類進行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其“體內均呈現(xiàn)出較高水平的微塑料污染”,微塑料數量達2.1~10.5個/克軟組織。
第二屆全國環(huán)境(海洋)微塑料污染與管控學術研討會上,浙江工業(yè)大學環(huán)境學院教授潘響亮匯報了一個實驗——
把剛做好的、滾燙的150多種食品,分別放到外賣塑料盒里,讓食品與塑料盒接觸一分鐘左右,然后取出食品,稱量各個外賣盒的重量。
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外賣盒的質量大多都減少了1毫克以上。
消失的重量去哪了?一個原因可能是,轉移到食品中了。
紐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曾被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委托,購買了259瓶瓶裝水進行檢測。這些瓶裝水來自不同國家的11個品牌。
結果顯示,九成瓶裝水中含有微塑料。其中,最常見的塑料類型是聚丙烯,其廣泛用于包裝、服裝等。
過去,很多茶包是用紙張做的,但近年來,部分茶包特別是一些三角錐狀的“絲質茶包”,用的是尼龍材質,也屬于塑料。
一項發(fā)表在美國學術期刊《環(huán)境科學與技術》的研究指出,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塑料茶包經熱水浸泡后,可釋放出100多億顆微塑料。